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三峡之秋课堂实录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05-26 12:53:37


大家在教学中可以对一些教学的实录做出参考。这可以有效的帮助大家进行教学,做出教学设计,对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加以及时的发现,进而改进教学质量,下面学大教育专家对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三峡之秋课堂实录为大家做出总结,供大家进行参考。

一、 单元整合,新旧融会,切入课题。

师:(板书)母亲河。本单元是母亲河,学了关于黄河的古诗,还会背吗?拿出本子,两首诗默写一首:《凉州词》

生:默写。(注意格式)

师:同桌互相检查,交换看看有没有问题。检查完了同样以着这样的姿势告诉我。

生:坐好。

师:完全正确的同学眼睛看着我,我要看到你自信的眼睛。有几个同学不敢看着我,我想信下来后你一定会把它写正确。好,关本子。

生:迅速收好本子并放在桌子左边。

师:还有一首诗,我想听听你的朗诵,你的朗诵是否能把我们带进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哪一首?

生:(很有感情地齐背)《浪淘沙》。

师:昨天咱们在了解黄河的时候,关注了“我的视角”,我的视角里告诉大家还要去搜集关于黄河的资料,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觉得本单元只有黄河的古诗但没有长江的古诗。了不起这位同学,这就是你的视角。这就是你自己的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安排大家下来搜集长江的古诗。

师:有没有都搜集到我们已经学过的?

生: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第一个吃螃蟹的稍微有一点点紧张,还有吗?

生:朗诵《暮江吟》

生:《早发白帝城》

生:我发现她读错了一个音,不是zhao而是zao发白帝城。

师:因为我发现你敏锐的发现了所以就把话筒递给你。

生:朗诵《忆江南》。

师:这是不是写长江的?你们教会了我,谢谢你们。

师:非常好,这是我们学过的。还有没学过的吗?

生:朗诵《登高》(有几处错误)

师:能够搜集到我觉得非常了不起,不过同学们你们可能不熟,没注意到中间有两个字没读准?

生:我发现倒数第二句应该是“艰难苦恨繁霜鬓”

师:还有一个地方是“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不是“不见”。

师:刚才大家搜集到这些诗,实际上在唐诗里也好,在古代文学宝库里也好,可以找到非常多的关于长江和黄河方面的诗词。下来后还可以再去搜集。接下来我也搜集到一些,(大屏幕),读一读咱们学过的三首诗: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

师:(有感情吟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就是写长江三峡的美好景色。

生:齐读《望天门山》

师:这也是描写的——(拖长音)

生:(补)长江

师(再补)三峡。

师:其实要了解真正的长江三峡,一首古诗又怎么能穷尽呢?咱们今天走进长江三峡,齐读课题:

生:三峡之秋

师:板书课题。

二、结合作文,自主分析,初析特点。

师:请大家把一课时之后我布置的作文拿出来摆好,然后把书翻开,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再快速浏览自己的作文。然后思考:我在写作文时向三峡之秋借了什么?

生:看书。(师巡视)

生:我借助了三峡之秋的形式来帮助我完成了写作。

师:追问什么样的形式?

生:他是利用时间的顺序由早晨、中午、下午、晚上来构成了这篇作文。

师:和她同样这样学习了的举手?

生:举手。

师:看来美好的东西我们总是一眼就看见了。哪些地方体现了它的时间啊?

生:(师你来读第一句)时令已经是秋天了。

生: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

生:中午,群峰披上了金甲 。

师:帮她拿起书让她看仔细

生:(再读)中午,群峰披上了金甲。

生:下午,太阳还没有落。

生:夜终于来临。

师:还有吗?没有了。你们是怎么来模仿的?请同学来读,只读你写的一句体现时间的。

生:清晨,天气灰蒙蒙的。

生:清晨,河面生气了一阵浓浓的大雾。

师:别人清晨了,你就不能再清晨了。

生:中午,大树们都穿上了金衣。

师:不错。

生:下午,太阳稍微倾斜了一点。

生:晚上,天空渐渐暗了下来。

师:通过第一句的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我们敏锐的抓住了这篇文章形式上的特点,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写作,看来你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双慧眼。你还模仿了文章的什么呢?

生:我写的是沱江之秋,我发现三峡之秋他不是一开始就写长江,而是从两旁的橘柚树开始写的,所以我也不是直接写沱江而是从沱江两岸的高山开始描写的。

师:沱江的秋天是从两岸的大山开始的。

生:我写的是《府南河之秋》也是采用这种方式写的,从两旁的一排排的枫树开始写的。

师:这其实借助了语言,仿照他的语言。还有吗?

师:我收上来都看了一下,有很多同学的模仿其实很不错。

生:还可以模仿她静态和动态的描写,在第5自然段,“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师:读来听听,看是不是?

生:齐读。

师:我感觉到了,可是咱们来读一读丁丁的视角。

生:齐读。

师:(师问生答)我想早上的三峡是什么?在丁丁眼里是什么?中午?

师:刚才高圣翔说的是什么?

生:晚上。

师:特点是?

生:朦胧。

师:怎么会有动态?我搞不清楚。能不能把这一段连起来再读给我们自己听,想想:为什么写静态的地方会有动态呢?

生:齐读。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想起一首诗,你们猜不到,“空山不见人,”

生:但闻人语响。

师:我为什么会想起这首古诗呢?

生:因为它也是静中有动的。

师:你们发现了吗?静中有动,用动来显静,“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才动一下,其他时候都怎么样?

生:再齐读该段。

师、:你们的读让我感受到你已经走进三峡的静静的夜晚,其实仿照这样的写法的同学我发现特别多,一个同学在写府南河的时候就运用了这样的方式。好像是这样写的“府南河的夜晚,非常的平静,只有偶尔驶过的汽车的声音划过夜空”这样的感觉。这名同学是谁?

生站起来。给点掌声鼓励一下。

生:夜终于来了,岸边的路灯、河心的船灯,接连的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黄色光晕,使像府南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在深夜里发声,于是船灯像是被摇篮曲唱了一般在河面上渐渐地闭上了眼。

掌声。

师:同学们,你们怎么都看不出这居然是实验小学六年级同学写出来的作文呢。有时候,仿写也能写出好作文。从时间、静态动态描写来仿写作文的,其实文章还有一处地方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所以我把这些段落罗列下来,我们来读一读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大屏幕)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

生:“中午,……热烈气息。”(掌声)

师:我来读其中其中一句,你们看看差距在哪里?(28:17)

师:读“于是整个下午,波光荡漾,……热烈气息”(掌声)

师:怎么读才会让大家走到中午的热烈的沸腾的长江三峡中呢?准备好,试一试。

生:齐读“中午,……热烈气息。”(有感情的读)

师:波光荡漾,拉长。陶醉在三峡的景致中,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

生:再读最后一句“于是,真个峡谷波光荡漾,……”

师:领略了三峡的这里,再看看(大屏幕)“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涌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的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什么时候呢?

生:黄昏。指名读。

师:请坐下,请所有女同学来展现黄昏中三峡的感觉。

生:(女生)齐读“在青色的……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师:这是黄昏时的三峡。(大屏幕)夜晚呢?谁来读?

生:(指名读)“而月亮,……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师:(正音)凌空飞?

生:降。

师:稍紧张了一点。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而月亮,……挂下来。”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有一个特点,有一字藏在了所有的段落里,而这个字我能看出作者观察点到底在观察什么?

生:是光字。

师: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他主要描写的是光照在三峡上所反射出来的光。

师:(指着大屏幕问)第一部分光组成的词是?

生:(齐)波光粼粼和波光荡漾。

师:第二部分有没有光?

生:有。

师:第三部分有没有光?

生:有。

师:第四部分有没有光?

生:有。

师:都有光,原来作者在观察什么?

生:光!

师:他不像我们在观察景物,在观察光线。请大家看着《我的视角》 。

生:看书《我的视角》

师:其实《我的视角》对我们学习非常有帮助,我们来读一读看冬冬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我的视角》。

师:你很难想象在三峡里伸手不见五指的感觉,三峡正因为有光,才展现出了他独特的魅力可是我仅仅出现这么一点点(手指大屏幕的四段话),你说他在写光?肯定说服不了大家,回过头来看第一部分。

生:看课文。

师:写橘柚树怎么就和两岸的光联系起来了呢?你们能找到吗?有没有光?光在哪里呢?

生: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光。……橘柚树闪烁着光,三峡又……

师:为什么作者一开始写橘柚树而不写江面呢?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的名字叫三峡之秋,如果光描写河面的话是表现不出这个三峡已经到了秋天了。

师:(接)而最能表现秋天的恰恰是绿叶金实,从绿叶里透露出来的金黄色的橘柚。还有一个地方也是写了光的,看一下大屏幕。请一个同学上来做一下三峡的感觉。

生:上台举手作两座山之势、深深的谷壑,师举起手扮阳光。

师:早上,太阳射过来的时候注意太阳到这儿的时候有没有光线呢?光线在哪里?

生:在岸边。

师:光线在岸边,这就是作者观察的独特的角度,阳光斜射过来的时候先照在了两岸的橘柚树上,然后中午的时候(用手扮阳光)射在了哪里呢?

生:江面。

师:于是长江像一条?

生:金鳞巨蟒。

师:下午的时候,雾气起来了,脑子想象光线怎么过来的?

师:以手示意,慢慢地上升。慢慢的雾气起来的感觉找到了吗?这就是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

四、结合诗文、深入思考、理解结尾。

师:接下来,有些同学在模仿特别传神,我看的时候(随感本上的仿写 )有几次欣慰的笑了,有几次被逗得哈哈大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听听你们的结尾。

(翻开随感本)

生:这一天正是国庆之后。

师:(追问)这一天正是国庆之后,后几天?你重新来一次。

生:这一天正是国庆之后一天。

师:(追问)那一天?

生:这一天正是十月二日。

师:(鼓励)厉害。

生:秋天的府南河很不一样。

师:哦,她没有这样写,这样写的举手。

生:这一天正是国庆节。

生:这一天正是国庆。

生:这一天正是十月七日。

师:很诚实嘛,十月七日去看的。有没有十月三日去看的?

生:这一天正是十月三号。

师:猜得真准哪。

生:这一天正是国庆的最后一天。

师:看看我们那么多同学对最后一句情有独钟。大屏幕出示:

这一天,正是中秋。

生:齐读

师:这么简单一句话有什么值得模仿的呢?居然有很多同学觉得好,好的不得了,我一定要用上。好不好?

师:我们有人就认为你描写三峡就三峡,秋天就秋天,你为什么一定要来一个(板书)中秋。这难道不是画蛇添足、狗尾续貂吗?这样写,不好嘛,是不是?你们怎么看?

生:这一课我们分析了《三峡之秋》这一篇文章,在围绕光写,我觉得最后一段他也在写光。因为中秋的时候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我觉得这一段在写月光。

师:所以他有用。

生:我有两个观点,第一个已经被张婧怡说了,第二个我想说中秋能够更代表秋天。

生:我认为他这个时候提到中秋会让人们对这篇文章意想不到。

师:你就是意想不到的,对不对?好美的景色啊,突然想起这一天正是中秋,突然勾起了我们思念的情绪,是不是这样的感觉?

师:说到中秋(大屏幕),我就要请同学看看关于秋天的一些诗句。请大家边看(古诗)边听(《但愿人长久》)

生:边看边听。

师:传统的诗歌里,中秋或者是秋天总是给人以萧瑟的感觉,那种感伤的感觉可是在《三峡之秋》这篇文章里看到的却是作者深深地陶醉在三峡的秋天里,没有意思的悲伤也没有意思的怀念,作者的心灵就像长江的江水一样透明而纯净,仅仅就是在陶醉。最后一句,“这一天,正是中秋”,实际上,作者是要告诉我们尽管是秋天,但他一样可以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中秋,一个和大家不一样的,我不必感伤、无须怀念的中秋。这就是三峡美丽的中秋。

所以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最后确实是:(大屏幕)

生:(齐读)神来之笔!

师:所以,相比较而言,各位同学,别人说中秋是表达这个意思,你说今天是十月七日,今天是十月三日,这种模仿我要佩服你能够一眼认准这篇文章的魂。但同时很多时候,模仿就有一点点东施——

生:(齐)效颦

师:不太美,是不是?所以,我们以后在模仿的时候怎样去抓住它的神来模仿它就非常地棒了。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掌声)

以上便是学大教育专家为大家带来的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三峡之秋课堂实录,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帮助,大家在教学中一定要对其中的教学重点为学生做出讲解,提高教学的效果。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